【VR、文 / 編輯部】第一次聽到「大三巴」之名時,由於語言與文化的隔閡(不可諱言的,粵語很多用法真的與一般中文有著很大的不同),難免心中產生許多疑惑;而當地古稱教堂為「廟」(例如玫瑰聖母堂早年被稱為板樟廟),更是讓筆者初到澳門、查詢澳門歷史脈絡時,稍稍有點摸不著頭緒呢!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呢?
說到「大三巴牌坊」—雖然它現在真的只剩下牌坊了—其實它是天主之母教堂(即聖保祿教堂)正面前壁的遺址,於1835年的一場大火之後,就僅剩下這教堂正面的前壁、大部分地基,以及教堂前的石階了。但舊時天主之母教堂的莊嚴美麗風貌,亦可從大三巴牌坊的花崗岩石材、五層規劃,以及巴洛克風格略窺一二。更難得的是,在其建築上方,有一些充滿東方風格的設計與雕刻,讓這座中西合璧的天主堂(遺跡)在這世上獨一無二。